找到相关内容264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自知录

    不必祷神祠天。宰杀牲牢。请乞福佑。但发心积善。或至五百。或至一千、三千、五千。乃至于万。随其所求。必满愿故。  一以上休咎。但是花报。若夫来生。即此可知。果报不虚故。  目录  善门:忠孝类 仁慈类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5969206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佛教的净土思想

    愿我国中人天,悉具足三十二相。   22.一生补处愿──愿他方国的诸菩萨,来生我国,除其本愿自在所化外,余皆必至一生补处。   23.供养诸佛愿──愿我国中诸菩萨悉承佛力,得于一食顷即遍至十方佛国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369459.html
  • 释门归敬仪

    应最长即时大象背负猕猴。鸟在猴上周遍而行。仍说偈云。有敬长老者。是人能护法。现世得名誉。将来生善道。于是人皆效之悉行礼敬。诸有智人以喻取解。经云。恭敬于塔庙。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。常思惟智慧。又云。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069603.html
  • 止观在中国佛教初期弥陀信仰中的地位

    阿弥陀佛  179 支谶 佛国 (来生)  3. T.12/361 《平等觉经》 须摩提 无量清 无量清净佛  147-186 A.D. ...,“欲来生者当念我名,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 ,佛言专念故得往生”。(注 119)此处的“专念”、“止  念”应是止于一念的定心,与印顺法师的“系心一处”是相  似的。只是《般经》所言的三昧见佛不只限于见...

    释道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2869825.html
  • 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研究论著目录

    影响,造就了一些著名学者。   我国的弥勒信仰开始于4世纪,早期资料以高僧道安(314-385)最著名,《高僧传》卷5记载:“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,愿生兜率。” 临卒,有异僧来,“安请问来生所...

    王惠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1369910.html
  • 从生活所迫到自愿选择

    ,主要是她的堂姐也在该寺为尼,她说自己出家是因为在家不能够好好修行,为了家人和众生来生能有个好生活,她选择出家。   以上尼僧出家的具体原因虽各不相同,但均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僧人的崇敬而选择了不同...

    刘夏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1269957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化论纲

    退隐;只有杀身成仁,没有保全天年;只有兼济天下,没有独善其身,就无法排遣精神上的痛苦折磨。佛教帮助他们把人间生活的幻想寄托到来生后世,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,于是就有可能广泛地传播开来。同时,佛教文化丰富...

    魏承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4570090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三)

    今生造的业,来生受果报;来生造的业,再来生受果报。如此轮回不已,如火车分段一样,可名之曰“轮回生死”。  变易生死就是菩萨由初地到二地死了,转生三地,到了等觉,没有轮回,只有初地二地等的变易。可名之曰...诽谤佛法,这又因为他们不明佛教所说的因果,是通三世的:  (1)现报——就是现生作善作恶,现生获福获殃。  (2)生报——就是今生作善作恶,来生获福获殃。  (3)后报——就是今生作善作,第三生,或第四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970437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五)

    是从空底断灭见中拨无因果来的。因为“缘生故性空,而性空故缘生”,只可以成立一生的因果,而不能成立三世的因果——前生善恶的因,而感今生苦乐的果,今生善恶的因又感来生苦乐的果。若说三世因果,都由“缘生性空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170439.html
  • 周伯戡:佛教初传流布中国考

    出现。(注51)如此的组合说明佛教一进入中国就同化于中国的宗教中。此外从中国神话意义上来推敲,佛像和僧侣像应该和中国神话人物中的象征不会相差太远,即是,希望佛陀和僧人能保障死者能有较好的来生或死后的...

    周伯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4070539.html